伊朗纳坦兹核设施的废墟里,离心机碎片尚未冷却,以色列已准备新一轮攻击。 美军B-2A轰炸机倾泻的炸弹虽让伊朗损失惨重,但摩萨德秘密报告显示:部分关键设备幸存。 以色列为此承受了500多枚导弹反击,经济损失超50亿美元,绝不容忍伊朗核能力“复活”。 伊朗一边在青岛寻求国际支持,一边加速转移核材料,中东火药桶的引信正滋滋作响……
美军的B-2A幽灵轰炸机在6月中旬发动的那场突袭,给伊朗核设施留下了直径20米的巨型弹坑。 但五天后,伊朗外交部突然改口称“设施严重受损”,而非此前宣传的“完全摧毁”。 这一反转让以色列如坐针毡——摩萨德特工操纵无人机潜入废墟后发回情报显示:深藏地下的离心机组仍有部分运转能力。
以色列不可能接受这种结果。 要知道,他们用全国90%的“箭-3”反导导弹库存拦截伊朗报复性袭击,特拉维夫的防空警报响彻三天。商场停业、航班停飞、地铁关闭,直接损失高达50亿美元。 更让以军焦虑的是,伊朗在地下300米隧道里检测到铀浓缩痕迹,这表明核原料已提前转移。
空袭刚结束时,伊朗曾迎来短暂的外交高光时刻。 巴基斯坦罕见谴责以色列“侵犯主权”,土耳其公开声援,连欧盟都要求双方克制。 但伊朗转身就把外交筹码押在法国身上,幻想购买“流星”远程导弹对抗F-35I。 这像极了十年前的历史重演:当时美国施压德国,迫使柏林取消向德黑兰出售防空系统的合约。 而今巴黎更不敢违逆华盛顿,所谓欧洲支援成了泡影。
军事现实同样残酷。伊朗耗资80亿美元打造的“信仰373”防空网,在以色列200架战机首轮突袭中形同虚设。 俄制S-300雷达甚至来不及开机,指挥中心就被“狂暴”导弹炸穿。 而伊朗唯一有效的反击手段,只剩依靠地下洞库发射的“海巴尔”中程弹道导弹。 这些导弹在停火前击毁了以色列南部一座炼油厂,但也耗尽了德黑兰的远程火力储备。
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办公室流出的作战图显示,以军已将第二轮打击计划命名为“断根行动”。 核心目标明确:彻底粉碎伊朗地下核设施。 考虑到B-2A投放的GBU-57钻地弹仅打穿40米岩层,而伊朗新设施深达百米,以军正在测试由F-35I投放的GBU-72超重型钻地弹。 这种搭载2.3吨炸药的炸弹能贯穿60米混凝土,但需要隐身战机抵近投掷——这正是6月13日以军F-35I机群低空穿越约旦领空采用的战术。
伊朗唯一的生机是抢在攻击前获得核威慑力。 他们在伊斯法罕省新建的离心机工厂,雇佣了3000名工人24小时轮班。 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员被拒之门外,卫星却拍到工厂通风口排出大量冷却水蒸气——这正是铀浓缩活动的典型迹象。 专家推算,伊朗现有20%丰度浓缩铀存量已达128公斤,若全力冲刺,3个月内即可造出武器级核材料。
6月26日青岛举行的上合组织防长会议,被伊朗视为救命稻草。 国防部长纳西尔扎德带着受损核设施照片飞抵中国,但闭门会议仅持续5小时。 俄罗斯建议提供最新S-350防空系统,却因电磁兼容问题需改造18个月;中国展示的FK-3导弹性能虽强,但要替换现役俄制系统需重新培训部队——而以色列的下波空袭,可能只需要3周准备。
战场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以色列手中。他们刚接收了美国增援的12架F-15EX,其搭载的“金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能6分钟击中伊朗腹地目标。 更致命的是摩萨德策反的伊朗空军少将,提供了所有防空阵地坐标。 现在以军争论的焦点只是时机选择:是在7月初毁掉伊朗新建工厂? 还是等到核材料到位后“人赃并获”? 前摩萨德局长哈勒维在电视采访中咬牙说道:“我们绝不会让波斯人有机会按下核按钮。 ”
就在各方紧盯中东时,美国“罗斯福”号航母突然驶入波斯湾,B-52轰炸机中队从卡塔尔转移至沙特。 德黑兰街头,革命卫队把“流星-4”导弹发射车藏进清真寺地下室,俄罗斯运输机则在深夜向梅赫拉巴德机场卸载神秘货柜。 这场致命博弈中,停火协议只剩下薄纸一张的分量……
在线股票配资查询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